國手:人社班的潛入田野調查(2015–2020)|2020 夏

Eva Huang
6 min readAug 10, 2020

高中時期待過三年的人社班,卻因為愛交朋友、喜歡田野調查理科班並且窺探聰明人生活的緣故,我認識的國手朋友大概比誰都還多,這並不尋常。從小智力測驗常常吊車尾的我,自嘲是intel-sexual,對於這群人總是充滿好奇、敬佩,到目前爲止是該承認,我也常常無法自拔的愛上這樣的人。

世界上有很多種聰明。Street smart是街頭上的智慧,知道怎麼在江湖打滾求生存;Book smart則是很會讀書考試的那種。我的文化教會我無止境地尊崇後者,而我確實也不斷的追問:被推崇的盡頭,會有什麼樣的風景?

國手在高中階段是台灣的天才小尖兵。最熱門的競賽,畫出國手指涉的範圍邊界:數學、地科、化學、生物、物理、資訊的國際級奧林匹亞競賽。

一般來說,通往國手的唯一道路是所在的高中(也要夠好夠有資源的高中才有辦法選拔國手代表,但也有例外)。為期三週到兩個月的合宿訓練,一階過了還有二階,除數學之外,過一階就能直接保送台大。

【奧賽圈】

公立高中,尤其前幾志願,都知道那些叫得上口的社團:學長學弟制很重的熱音、每天午休都不用睡覺的舞社、很夯很多迷妹的手語社,還有一出場大家就瘋狂尖叫的樂儀旗。奧賽圈就像任何高中生的社交圈圈,有核心,也有邊陲。

我聽過很多種分法。首先是集訓地點,通常在師大的就會比較熟。再來是背景學歷,南海路上幾乎都是大宗(最近幾年或許有所改變),若一屆只有兩個其他學校的,想當然爾國手的上課與密集訓練地就會是在穿著卡其褲搭配隨意T恤的沙漠高中。

再分的更細,就會傷感情。我聽過的說法是,資奧選手總是那個咬音很怪、社交障礙、在角落裡偷吃薯條的宅宅;也聽過生、化、物奧的選手總是一等一的資優生,待人接物上不會讓你察覺他智商180,能夠融入環境;而數奧的選手必須文化土壤肥沃,從小二開始學九章數學的那種;連我外行也知道,通常台灣地(科)奧選手都是世界強手,全部都拿金牌回來那是理所當然。

我聳聳肩,反正對我來說,都是無法觸及的天資聰穎。不過在國手間的田野調查,還做得算過癮。

【滿分金】

L對我知道「滿分金」這個單字十分訝異。回頭看看我有許多科學、數資班的朋友,多數人即使不是奧賽圈,也參加過選訓營。知道行話,沒什麼大不了的 — — 這些不光是拿金牌,還要拿最高分、搶世界排名的孩子。不過L也補充 — — 金牌特別獎,會給理論寫得特別好、或是實驗做的特別好的選手。

每次坐L的車我都進行一次「訪談」,在美洲大陸的筆直道路上行車,他津津樂道自己所見所聞。他最好的朋友幾乎都是國手,至今仍有所聯絡。若教育部要調查每個國手的下落,我會認為這項調查只要打L的電話就能夠做完。他混過奧賽圈,大學繼續打比賽,是我這項「研究」的主要參考對象。

L說他在資奧朋友中算是胖子。其他人都過瘦,瘦到不用當兵的那種。或許是長期坐著寫題目、出國打比賽,他們對於油膩的食物總是感到噁心,多數人都很喜歡喝清湯。奧賽選手勢必一起比賽、一塊旅行,經年累月,也形成某種奇特的革命情感。

再者,資奧國手受到日本文化影響頗深。打字時經常會出現以下情形:

「希望他們不要被我嚇跑 ( x」

「__插入某個非常難懂的理論、公式、內梗__( 撒花」

出國比賽回來,L說建中會集體給選手的朋友老師公假,讓他們去接機。我很想親眼看看那種場面,是不是真的像滿分金一樣意氣風發。

【靠北工程師】

根據我的消息指出,有一批國手在某肉包(化名)公司上班。我高中的時期非常愛用這間公司的產品,聽到自己的朋友就是前工程師,一股莫名感動、一股腦地挖掘肉包裡的文化。

L每每透露一點,多數有關辦公室戀情加辦公室鬥爭所產生出、糾纏不清的權力遊戲。因為口耳相傳、一人拉一人,肉包的實習生藏了許多國手的。探掘秘辛,搞得我好像是水果日報E新聞的記者。L還告訴我他在台灣Google實習時的情況,有免費的點心這我倒是知道,但聽到有免費哈根達斯吃到飽、隨時有按摩服務,還是讓我聽的瞠目結舌。

今年暑假我也成為碼農實習生。L給我很多鼓勵與支持,也分享了他過來人的經驗。雖然我依舊自信心不足,卻也慢慢耕作,等待收成的焦慮,也經常和L抱怨。知道多一些科技業的生存法則,我作為研究者,能夠和研究對象聊上的話題便多了。

我和L聊到經典題目:生存與理想問題。我探問著國手是否都和他一樣,一腳踏上了學術之路。

他搖了搖頭。

我聽他細細地講他高中時一起打比賽、一起翹課(保送確定後有許多人就選擇擺爛美術、體育、部分文科)的夥伴,還有大學時期也繼續代表112出去比賽的選手,有些人醉心學術,但也有好大一部分人選擇當了工程師。

留在台灣當工程師的,L回家的時候會跟他們兩三好友相聚,一起吃早餐,或是去發掘信義安和附近最新的酒吧,談論好吃又低調的拉麵、單眼相機的玩法。來了美國的,會偶有聯絡,春秋假相約滑雪、爬山,分享蒐集露營裝備的心得。

生活趨於平凡。生命經驗的累積,讓他們逐漸擴大智慧應用的範圍。社交、愛情、職場給他們帶來新的挑戰與考驗,奧賽圈的邊際逐漸消失。

【文+理的可能性】

和L接近與寫田野調查是不可測的巧合。之所以會寫成一篇文章,主要還是因為我懷抱著強烈的動機。

我、L、以及許多朋友,都相信文與理組,都是粗暴且不切實際的劃分。多一分交流與了解,把刻板印象的傷害減到最低,這是我所期望的。這也是許多人不理解我為什麼大學讀到轉組的原因。如果類組的概念本就不存在,何來轉組?

在和L交談過程中,我深深理解到文理是個多麼可笑的二分。資奧選手會寫語言奧林匹亞的題目,數學讀到某個分支、也會和哲學有所關聯。我也明白當代地理和資訊密不可分,資料的蒐集與處理、公共交通流量的計算、最新科技的規範,會主宰未來城市的面貌。

L常說,理論上證明演算法對他來說,就跟現代藝術沒什麼兩樣 — — 所有主張純粹為了供人欣賞、不為商業應用。而我們的對談也經常深入問題核心,他敏感的眼睛看得見社會結構的存在,如此才會在國手的世界,也能時常保持省思與批判的習慣。其實L是自學一年程式就被選上,也不是在台北讀國中,他看過很多連我都沒看過的田野。他和許多國手自發舉辦全國性的營隊系列——資訊之芽,藉由前幾屆的學長姐分享打比賽的心得,縮減奧賽圈的城鄉差距。我期待除了資訊之外的其他奧賽項目也能發起類似的活動。

我更期待更多人走出類組的框架,看見不一樣的世界。最近很流行:「小孩子才做選擇,我都要」。希望有更多人能夠堅持自己的倔強,也歡迎來找我聊天讓我蹲蹲不同圈子的田野。

註:這並不是真的田野調查,我並沒有查證人物事實,也沒錄音存檔,單純為資訊/娛樂性質的文章。

--

--